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電子簽合同頻頻被國家點名,加速了其在各行業的推廣應用,不少企業也開始接受和認可這種新興的簽約方式,但是和紙質簽約相比,紙質合同有比較完善的司法證據鏈保障,電子簽合同作為電子數據,能否在司法判定中作為有效的電子證據使用也讓眾多企業存疑。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電子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規定,電子證據是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手機短信、電子簽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里面的信息,因此,簡單來說,電子證據是指以數據電文的形式作為訴訟證據的統稱。
由于網絡上的數據一樣容易被篡改、偽造、刪除銷毀等,因此電子證據要作為司法認定的證據證明時,需要滿足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三個特征。這也是司法人員審核電子證據的標準。
合法性:具備合法性的電子證據是以保證證據提供主體身份合法為前提,其中就包括證據收集身份合法、收集方法與過程要遵循法律。
真實性:司法人員在審查電子證據的真實性的時候,會審查電子證據的出處,雙方簽署的時間、地點、簽署涉及的人員、以及是否在真實意愿的情況下訂立的等這些情況,來確保電子證據材料內容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篡改、偽造、刪改等問題。
關聯性:合同糾紛審理中,訴訟一方提供的電子證據應當充分證明帶證明事實的相關聯的材料,能夠保證電子證據材料的原始性,完整性,以便提高電子證據的采信度。
取證和鑒定法律上也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電子數據,但普通電子數據要成為有效的司法證據,需要遵照嚴格的取證規定,比如第三方存證保全和出證、鑒定鑒定、公證等。
因此,經由具備司法鑒定資質的機構出具的電子證據鑒定報告,是被司法認可和采用的。
作為國內專業的電子簽章系統開發服務商,簽盾擁有自營的符合法律規定的電子合同簽約平臺,平臺為了保障合同簽署安全,不僅提供電子簽合同簽署前的實名認證,確保簽署雙方的身份真實性,而且還通過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手段,保證合同簽署過程中的數據不被篡改,確保合同的原始性、完整性。
同時,簽盾還對接了國家權威機構CA認證中心,為用戶頒發數字證書,生成可靠的電子簽名。電子簽合同簽署后,由平臺以及聯合公證處等權威機構進行數據存證,一旦發生法律糾紛,簽盾可以提供配套的法律服務,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