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業務的朋友都知道,在談好業務后需要簽訂合同,然后發起業務的一方,一般都需要預付一定比例的款項,甚至在業務的全過程當中,分3次甚至更多次數付完全款,這樣可以讓付款的一方更放心。
但是,不要以為有如此嚴格的流程,這個合作就能朝著大家期望的那樣進行,有些人可就利用這一點,讓你掉入他們為你設下的陷阱。
這不,這就有一家貿易公司,在跟對方合作的時候,由于簽訂合同時沒有審核對方的公章以及資質,導致預付款被侵占,損失足足上百萬元。怎么回事呢,接下來就來聽我給大家講講。
案情始末
一貿易公司長期從事進出口業務,與海外多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一次,一家自稱來自歐洲某國的新客戶主動聯系,表達了強烈的合作意愿,采購訂單金額高達數百萬美元。面對如此誘人的 “大蛋糕”,該貿易公司心動不已。
雙方經過幾輪郵件溝通,很快進入簽約環節。對方通過郵寄方式寄來了蓋有公章的合同,業務人員簡單比對了以往合作方公章樣式,未發現明顯異常,便草率地簽字蓋章回寄。隨后,該貿易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先行墊付了一大筆采購原材料的資金,滿心期待著貨物交付后大賺一筆。
可左等右等,始終不見貨物蹤影,聯系對方時,電話已無法接通。驚慌失措的貿易公司趕緊報警,經調查發現,對方公司根本就是一個皮包公司,合同上的公章是偽造的蘿卜章,目的就是騙取預付款。結果該貿易公司不僅血本無歸,還因無法按時向其他客戶交付產品,面臨著違約賠償的困境,損失慘重。
法院審理此案時指出,該貿易公司在簽訂合同過程中,未盡到審慎核查義務,僅依據簡單的公章外觀比對,未采取核實對方公司注冊信息、查詢公章備案等更嚴謹的措施,對造成的損失負有主要責任。最終,該貿易公司無法追回損失,只能在痛苦中掙扎。
在這個案件中,該貿易公司在簽訂合同的時候,犯了多次錯誤,一是沒有嚴格審核對方公司的資質,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對方在合同上使用偽造的公章進行簽約居然沒有發現,如果及時發現完成能避免這百萬損失,結果一步錯步步錯,導致最后的預付款打了水漂,還讓自己面臨違約的風險。
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尤其是涉及大額資金、復雜流程的簽署場景,傳統紙質合同與實體公章的風險被無限放大,給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而電子合同簽約平臺通常接入了權威的工商信息、信用數據等大數據資源,在簽約前能自動為雙方進行背景核查,同時,電子印章基于區塊鏈等技術,具備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一旦出現問題,能夠迅速定位源頭,精準追責,讓騙子無處遁形。
因此,現在很多公司的業務簽署合作,除非是知根知底的,一般都會更愿意選擇電子合同簽約,通過電子合同簽約,對方無法偽造身份,而且對方偽造的公章在簽約時就能被系統識別,從而給到你提醒,防止踩坑掉入對方的圈套,以至于損失巨額財產損失。
如今,電子合同簽約幾乎成為了企業的標配,更是提升企業數字化程度的有力工具,對于提升簽署效率、加強簽約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們還沒開啟電子合同簽約,趕快行動起來,運用電子合同簽約,不僅提升你的簽約安全,也是擁抱時代發展發展變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