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意不好做,很多做生意的老板都能感受的出,賺錢也沒那么容易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給你發來一個很好賺錢的機會,你會不會心動?
但是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對方給你提供這種賺錢機會的時候,很可能帶著某種目的,你可得小心了。這不,李某自己是做火車站食堂承包的,利用虛假的食堂承包項目,坑苦了一幫想要承包食堂賺錢的人坑苦了,涉案金額高達2500余萬。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現在就給大家講講,后面還有一些防止被坑的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
基本案情
李某偽造鐵路部門印章,以轉讓火車站食堂經營權為名進行詐騙。
李某是一家小型餐飲公司老板,但是他承包了鐵路上某個區段的餐車經營業務。2022年經營不善后,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倒虧了一筆。為了“挽回”損失,于是李某伙同朋友萌生出了制作假的承包合同騙取保證金的想法。
說干就干,李某將業務承包的消息發布到了網上,通過餐飲中介介紹了大量被害人。他向被害人聲稱自己跟鐵路系統領導有親戚關系,手里有很多資源,還帶被害人參觀車站食堂,讓其相信自己有承包業務。在簽承包合同的時候,李某偽造了蓋有鐵路部門印章的合同及紅頭文件,然后收取保證金和承包費。
但是,由于這一切都是李某自導自演的“騙局”,并不能實際將車站食堂承包給對方,李某于是以各種理由推托進場日期,甚至付給被害人高于保證金數額的違約金(從其他被害人處騙來)以安撫。2023 年 12 月,陳先生經朋友介紹與李某簽訂某車站職工食堂承包合同并支付50萬元保證金,之后招聘員工、購買廚具,卻一直無法進場。到 2024 年 6 月李某失聯,眾多被害人發現被騙后報案。經核實,該案被害人40余人,涉案金額高達2500余萬元。
2024年12月底,鐵路公安局舉辦涉案資金返還儀式,向部分被害人返還被騙資金,目前偵查和追贓工作仍在繼續,被騙資金能否全數追回仍然是個未知數。
現在經常會有各種項目合作的機會,有些人賺錢心切,很容易掉入對方精心設計的陷阱。尤其是使用紙質合同簽約,普通人很難分辨對方使用的公章真實性,甚至有些經常與合同打交道的人,都可能因此“踩坑”,從而導致自己的財務損失。
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遇到這類的事情時,我們可以選擇更加高效、簡單且先進的電子合同簽約,來規避這樣的問題。在簽署的時候,就能對對方的公章加以辨別,這樣在源頭上能減少風險。
那么,為什么采用電子合同簽約,能防止假章、私刻章騙局產生呢?主要是使用電子合同簽約,它能通過以下方法來規避這類風險:
1、權威身份認證
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會接入國家級 CA 認證機構,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對合同訂立雙方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例如,采用人臉識別、身份證號碼驗證、銀行卡信息驗證等方式,確認簽署人的真實身份,確保其是合法的合同主體,從源頭上杜絕假冒他人身份簽署合同的可能性。
2、電子印章與簽名技術
電子印章采用數字簽名技術,通過哈希算法對合同內容進行加密運算,生成唯一的數字摘要,再用簽署人的私鑰對數字摘要進行加密,形成數字簽名。數字簽名與簽署人的身份信息和合同內容緊密綁定,任何對合同內容或簽署人身份的篡改都會導致數字簽名驗證失敗。同時,電子印章還包含時間戳技術,能準確記錄合同簽署的時間,防止事后對合同進行篡改或倒簽日期。
3、合同數據加密存儲
電子合同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都采用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在網絡傳輸過程中不被竊取或篡改。存儲時,使用加密算法對合同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將其轉化為密文形式存儲在安全的服務器上。只有擁有合法密鑰的授權人員才能解密和讀取合同內容,保障了合同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用印權限與流程管理
電子合同平臺對用印權限進行嚴格管理,只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才能使用電子印章進行簽署。同時,平臺設定了規范的用印審批流程,用印申請需經過相關負責人的審核和批準,整個過程都在線上進行,留下詳細的操作記錄。這些記錄包括用印時間、用印人員、用印文件等信息,便于在發生糾紛時進行追溯和查證,有效防止未經授權的用印行為。
5、實時監控與預警機制
一些先進的電子合同平臺具備實時監控和預警功能,能夠對合同簽署過程中的異常行為進行監測和分析。例如,當出現頻繁嘗試用不同印章簽署合同、在異常地點或時間進行簽署等情況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提示,平臺管理人員可以及時介入調查,避免風險的進一步擴大。
6、法律保障與合規性
《電子簽名法》和《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為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明確保障。合法有效的電子印章和簽名必須包含數字證書作為信任憑證,使其具有與傳統印章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使得電子合同在法律層面上具有可追溯性和權威性,一旦發生糾紛,能夠依據相關法律進行有效的維權和裁決。
如今,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電子合同簽約勢必是越來越大的趨勢,在很多場合都可以幫助到我們,也規避因紙質合同簽約不規范帶來的各種風險。如果你還沒使用電子合同簽約,也對它不了解,那么是時候去了解嘗試,相信在某些場合,電子合同簽約能給你幫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