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浪潮的推動下,企業對電子合同的需求持續攀升,而電子合同的合法合規性也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為規范電子合同行業的發展,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電子合同的簽署過程涵蓋了實名認證、合同簽署、數據存證和司法落地四大核心環節,其中法律效力是重中之重。
然而,對于初次接觸電子合同的企業管理人員或員工來說,不合規行為時有發生。接下來,我們將為您揭示電子合同使用中的典型不合規行為,并提供合規建議。
一、平臺使用需謹慎
1、格式合同陷阱
部分平臺使用包含大量格式條款的合同,旨在減輕或免除自身責任,卻未充分提醒用戶注意。這在保險、電商平臺尤為突出,用戶需仔細閱讀合同條款,避免落入陷阱。
2、私有化部署風險
企業自主開發電子合同系統雖能掌控全局,但用戶信任度低,且司法實踐中電子簽名的真實性難以認定。因此,建議企業選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如簽盾等平臺,以確保合同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擅自調用簽名
私有化部署的平臺可能擅自調用用戶電子簽名簽署合同,損害用戶利益。用戶應定期查看電子簽名使用記錄,確保簽名安全。
二、電子簽名認定挑戰
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面臨保密性、完整性、身份認證與授權以及抵賴性四大技術挑戰。為確保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需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1、符合法律要求
采用多重實名認證手段,如人臉識別、銀行卡驗證等,確保電子簽名為本人專有。同時,采用加密登錄、預留手機動態碼等措施,確保簽署行為由簽署人控制。將合同文檔轉換為防篡改格式,并由第三方電子認證服務機構進行認證,包括CA證書和可信時間戳認證。
2、避免自建平臺
自建平臺難以證明合同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且舉證成本高。建議企業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合作,確保電子合同的合法合規性。
簽盾電子合同采用區塊鏈技術對合同簽署全程進行存證記錄,有效保障合同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簽盾致力于為企業、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支持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等多種部署方式,包括SaaS平臺、開放API、定制化等靈活解決方案,可快速接入各類辦公系統,滿足不同企事業單位的數字化需求,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覆蓋30多個行業、超過100個細分領域。
隨著電子合同行業的不斷發展,行業監管將進一步完善。工商部門對電子合同的監管將促進網絡市場交易的公平性、安全性和經濟性,有效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減少合同爭議和違法合同,維護市場交易安全,推動經濟發展。
總之,企業在使用電子合同時,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避免不合規行為,確保電子合同的合法合規性和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