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借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于普通人來說。但是如果你有實體企業,這件事可就沒那么難辦了,甚至跟金融機構借出上億元也不是沒可能。
這不,某企業高管李某就通過金融機構成功借款了1.5億元,可是他這個錢借的“神神秘秘”,在揮霍部分資金之后才被公司發現。但是到這個時候已經晚了,公司因為這個已經遭受了巨大損失。
究竟怎么回事呢?怎么如此巨大的借款公司居然都不知情?接下來就給大家說說這個事。
案件經過
2018年,某企業高管李某利用職務之便,私刻公司公章,并以公司名義與多家金融機構簽訂借款合同,累計借款金額達1.5億元。借款到賬后,李某將資金轉移至個人賬戶并潛逃。事發后,公司發現多筆借款合同上的公章均為偽造,隨即報警。警方通過調查將李某抓獲,但部分資金已被其揮霍,無法追回。
法院判決
法院審理后認定,李某的行為構成偽造公司印章罪和合同詐騙罪,數罪并罰,判處其有期徒刑15年,并處罰金200萬元。同時,法院認為公司在公章管理上存在重大疏漏,未能及時發現李某的違法行為,因此需對部分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由于李某已將借來的部分錢揮霍掉,需公司擔責的部分,則需要公司掏錢。
在這個事情當中,公司僅是因為在公章管理上的疏忽,就需要承擔巨額的損失,不光讓公司現金流承壓,還容易引發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信任,影響非常惡劣。
其實,在過去發生過很多這樣的事情,公司高管利用職務之便私刻公章,以公司名義借得巨款。很多公司在防范這類事情發生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的覺得正常人不會干出這種事情,畢竟事發后可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這一生都會毀了。可事實卻是,在這種心里博弈當中,往往會有人“跳出來”,給公司造成巨大的麻煩。
對于公司來說,加強公章管理、防范私刻公章、“蘿卜章”的行為,其實不費事,有很多方法都可以避免,就拿如今非常常用的電子合同簽約來說,只要公司在進行業務合同簽署的時候,將它的簽署流程電子化,實現對公章的電子化管理,通過電子簽約的技術手段,就能有效的防止這類的事情發生。
為什么企業使用電子合同簽約之后,可以有效防范這類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源于電子簽約的技術條件所決定,能給簽約提供多重保障。
1、數字簽名與身份認證
電子合同采用數字簽名技術,每個簽約主體的身份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實名認證。簽約時,系統會自動生成唯一的數字證書,確保簽約主體的真實性和唯一性。這種方式從根本上杜絕了冒用他人身份或私刻公章的行為。
2、加密存儲和區塊鏈存證
電子合同平臺會對合同內容進行加密存儲,確保合同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數據泄露或被惡意篡改。且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會將合同數據上傳至區塊鏈進行存證。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保證了合同內容的真實性,一旦簽約完成,任何一方都無法擅自修改合同內容。
3、全程留痕,可追溯
電子合同簽約的每一步操作都會留下時間戳和操作記錄,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如果發生糾紛,這些記錄可以作為有力的法律證據。
4、自動驗證公章真實性
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會與工商部門的數據系統對接,自動驗證公章的真實性。這種技術手段從根本上杜絕了假章問題,確保了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5、法律效力保障
電子合同簽約符合《電子簽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具有與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時,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會提供司法存證服務,確保合同在發生糾紛時能夠作為有效證據。
6、智能提醒與風險預警
電子合同平臺通常具備智能提醒和風險預警功能,幫助用戶及時發現潛在風險。
7、多因素認證與權限管理
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支持多因素認證(如短信驗證碼、指紋識別等),確保只有授權人員才能進行簽約操作。同時,平臺還提供嚴格的權限管理功能,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訪問或修改合同。
電子合同簽約的出現,不僅極大的方便了人們辦公簽署的需求,在生活簽約場景中,也能提供極大的便利,更是企業加強業務流程管理、規范公章使用等的助力。還沒使用電子合同簽約的朋友,趕快用起來吧,如果你有任何電子合同簽約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咨詢我們,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