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紙質合同曾被視為商業世界的“鐵律”,但在“蘿卜章”騙局頻發的今天,其安全性漏洞早已暴露無遺。哪怕你是老手,在面對精心設下的“局”的時候,你也很難有招架之力,更別說普通人了。
這不,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就遇到了這樣糟心的事情,其財務總監利用私刻的公章,瘋狂侵占公司的資金,幾年后被發現時,居然損失了5600余萬元,讓公司高管驚出了一身“冷汗”。
到底怎么回事呢?怎么如此重大的事情幾年之后才被發現呢?以下就給大家講講。
案情回顧
深圳某科技公司財務總監陳某,利用保管公司公章的機會,私自刻制了包括公章、法人章、財務專用章在內的全套印章,總計37枚。在2017-2020年間,其通過偽造《股東會決議》,將公司名下房產抵押貸款,虛構《咨詢服務合同》向關聯公司轉賬,以及篡改《勞動合同》套取員工賠償金等方式,累計非法侵吞資金達5600余萬元。
這幾年之間,由于陳某本身就是財務總監,公司對于陳某的行為一直不知情,直到2020年審計時,這些使用在紙質合同上的37枚假章才被發現。最終,陳某因職務侵占罪、偽造公司印章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但是公司損失的錢,已經追不回來了。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情呢?究其原因,除了公司的公章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外,紙質合同簽約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1、印章核驗形同虛設
要想驗證合同上的簽章,可選擇的方式單一,且有些驗簽方式成本特別高,很多人為了避免麻煩一般不會這樣去審核驗證,這也就給了陳某這樣的人可乘之機。
肉眼識別局限:即便采用防偽編碼、紫外暗記等技術,高仿章仍可達到90%相似度
驗證成本高企:每份合同都需向工商局調取備案章比對,實操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2、過程追溯如大海撈針
紙質合同簽署后即“凝固”,無法追溯何人、何時、何地蓋章。上述案例中,陳某的37份假合同用了3年才被發現,有這方面的原因存在,時間久遠之后,很難排查簽章的人到底是誰。
3、篡改風險防不勝防
合同正文可被拆頁替換、簽字頁可二次利用,深圳某房企曾發生員工用酒精擦除原合同金額后重新打印的惡性事件。
那么,如今已經進入到2025年,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有效規避這類的風險呢?你還別說,方法一直有,只是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相信,如今的電子合同簽約,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為什么電子合同簽約可以實現對合同簽約風險的“封殺”呢?主要由于它的技術條件所決定:
1、生物識別+數字證書,讓假章徹底消失
活體檢測:強制要求簽約人進行眨眼、搖頭等動作,杜絕照片/視頻造假
數字證書:由國家授時中心同步時間戳,工信部認證CA機構頒發身份證書
司法黑科技:2023年杭州互聯網法院已實現“自動調取電子合同簽約時的IP地址、設備指紋、操作軌跡”
2、區塊鏈存證,篡改即現形
合同哈希值實時上鏈,修改任意標點符號都會導致哈希值變化。北京某知識產權案中,被告試圖PS電子合同,但因區塊鏈存證記錄被當庭拆穿,因此如果合同篡改了,將在電子證據面前無所遁形。
3、權限管理顆粒化,操作全程留痕
在進行電子合同簽約時,可根據企業的業務情況自定也簽署權限,比如設置“合同金額超過50萬需董事長人臉識別+U盾雙認證”,這樣即使發生風險,也不會引發重大的后果。某制造業企業上線電子合同后,將私自簽約風險從年發生率7.3%降至0.02%。
當紙質合同還在依賴肉眼核驗這種“中世紀手段”時,電子合同已通過生物識別+區塊鏈+司法存證構建起三重防護網。數據顯示,采用電子合同的企業,合同糾紛發生率平均下降68%,爭議解決周期縮短至7天內。這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一場商業安全的革命,在別有用心之人學會偽造DNA之前,電子合同早已豎起下一道防線,讓你的簽約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