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的洪流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傾向于選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以追求簽約的高效與便捷。然而,關于這些平臺所承載的電子合同的安全性與法律效力問題,社會上仍存在一定的疑慮。盡管市場上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琳瑯滿目,但其安全保障能力卻良莠不齊。
根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2023年電子簽名行業調研報告》顯示,不少企業對于電子合同在簽訂及存儲環節中可能面臨的信息安全威脅,如信息泄露、數據丟失或內容篡改等,表達了深深的憂慮。那么,電子合同的安全性究竟該如何保障?其法律效力又如何確認呢?
其實,法律層面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合同法》早已確認了數據電文作為書面合同形式的合法性,而《電子簽名法》更是進一步規定,只要符合特定條件的電子簽名,便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這為電子合同的合法性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在選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時,企業務必保持高度的謹慎。以簽盾電子合同為例的合規平臺,不僅需要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資質認證,還必須嚴格遵守《合同法》及《電子簽名法》的各項規定。
為了保障電子合同的安全,合規平臺如簽盾采取了多重措施:首先,實施嚴格的身份認證機制,確保簽署雙方身份的真實無誤;其次,采用先進的驗證技術,如短信驗證碼等,來驗證簽署者的真實意愿;再者,運用區塊鏈技術全程記錄合同的簽署過程,以防止數據被惡意篡改;最后,通過高強度加密技術,確保合同數據在傳輸與存儲過程中的絕對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簽盾還建立了與司法機構緊密相連的存證體系,實現了合同數據的實時同步存證,為用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據保全服務,從而進一步增強了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與可信度。
企業在選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時,應優先考慮那些合法合規、技術先進且具備完善司法保障體系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所簽署的電子合同既高效便捷,又安全可靠,真正實現數字化簽約的無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