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被人精心“設計”的合同,就能讓一家局外企業,損失數百萬。而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因為合同被冒簽引發的糾紛激增67%,平均每12分鐘就有一起,非常的夸張。
這不,上海某建材公司就真實遭遇了一次這樣的事情,結果平白損失了300多萬元,整個公司上下都懵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接下來就跟大家講講。
事情經過
2020年8月,上海某建材公司業務員李某,在跟客戶簽約的時候,以“節省流程”為由,要求客戶A公司跳過面簽流程,將一份價值580萬元的鋼材采購合同郵寄至其個人住所。李某收到合同后,模仿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筆跡簽署合同,并加蓋從公司前臺私自取得的公章,然后郵寄給A公司。
收到合同后,A公司按照合同當中的約定,支付了300萬元的預付款,但是這300萬元預付款并不是該建材公司賬戶,而是直接轉入到了李某的指定賬戶當中。結果,A公司付完錢后,建材公司始終未發貨。2021年3月,A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建材公司履約并賠償違約金。
法院調查與判決
法院審理發現,合同簽署筆跡與王某本人差異顯著,并且建材公司內部用章記錄顯示,合同簽署日無相關用章申請,但是公章是真實的。法院認為,建材公司對公章保管不善,且未建立面簽制度,承擔70%過錯;A公司未核實簽約人身份,承擔30%過錯。最終判決建材公司返還預付款并賠償違約金合計320萬元。
所以,在這個事情當中,看起來建材公司什么都沒有做,只是因為員工的行為,結果承擔了300多萬的損失,真是冤枉大了。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建材公司對公章保管的不利,導致讓李某鉆了空子進行冒簽。雖然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建材公司損失的巨額錢財,卻難以追回了。
那為什么,這種紙質合同簽約的方式,這么容易被人鉆空子,動輒就造成他人上百萬上千萬的損失?主要還是它本身的簽署特性所決定的。
紙質合同頻發冒簽風險原因
1、身份驗證缺失
線下簽約依賴人工核對,無法驗證簽署人是否具備合法授權,代簽、冒簽行為隱蔽性強。
2、公章易偽造
私刻公章成本低,肉眼或普通驗偽技術難以識別,企業風控防線形同虛設。
3、過程留痕困難
紙質合同簽署過程缺乏錄音錄像、時間戳等證據鏈,糾紛時舉證成本高。
那么,有沒有好的應對方法呢?隨著技術的發展,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相對應的措施,來避免代簽、冒簽這類的事情發生,只不過很多企業對自己的內部簽署流程非常的自信,就一直沒有使用。比如通過電子合同簽約,實現簽署的完全線上化、透明化,這樣就很難給人鉆空子。
電子合同如何根治冒簽風險
根據《電子簽名法》,采用可靠電子簽名(含CA證書、時間戳、區塊鏈存證)的電子合同,與紙質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下為電子合同的核心風控優勢:
紙質合同時代,企業為“形式合規”付出了高昂的反欺詐成本;而電子合同通過數字身份核驗、全鏈路存證,將風險控制前置化。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電子合同已非“可選項”,而是企業合規與降本增效的“必選項”。如果還沒使用電子合同簽約,是時候行動起來,利用電子合同簽約的武器,來給自己的簽約提供一道安全屏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