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聞報道稱,淮安某先生在公安系統辦理業務時發現自己公司的公章編碼給刻錯了,而在找到刻章公司后,其業務經理說,每年做幾萬個章,刻錯公章編碼的現象很常見。
那么,刻錯編碼的公章蓋出來的合同還有效嗎,有專家表示,刻錯章蓋的合同依然有效的,首先公章是在公安機關授權企業進行刻制,其流程合規合法,理應當具備法律效力。其次,雙方簽合同蓋章,是經過雙方本人意愿確認之后的行為,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但是刻錯的公章需要及時去更正,以免出現假章、私刻的行為。
企業公章是處理公司內外部各種合同協議往來的印鑒,如對外合作協議、內部文件、信函等,蓋了公章的文件就具備法律效力,需要履行文件條款的內容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然而,刻章的過程是非常麻煩的,流程繁瑣,而且實體印章始終避免不了出現蘿卜章、盜用、冒簽/代簽等風險。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淮安企業取消了線下業務開展轉為線上辦公,其中就涉及了合同簽署、加蓋公章的情況,隨著,國家政策聚焦互聯網+,網上開辦、放管服不斷深化,鼓勵推廣電子印章/簽名應用,電子印章成為了淮安等地企業數字化進程中重要的基礎應用工具,幫助企業優化用章流程,杜絕蘿卜章、私刻、刻錯章的情況。
企業使用電子印章需要符合《電子簽名法》中,關于可靠電子簽名的規定,擁有可靠電子簽名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而可靠的電子簽名需滿足:簽名數據制作歸簽名人所有;簽署電子簽名時,由簽名人控制;電子簽名及合同數據的改動都能被發現;即使用電子印章/簽名能識別簽署主體的真實身份,防篡改、防抵賴。
電子印章相比傳統印章,合同的簽署效率更高,并且異地也能簽,簽署人只需通過電子合同訂立系統發起合同簽署,對方收到短信要約,雙方進行實名認證+意愿認證之后,合同就算完成,整個過程最快1分鐘就能完成,并且全程都在線上,電腦、手機等設備操作就行,非常的方便并且快捷。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節省了成本。
對比實體印章容易出現私刻、盜用、冒簽等風險,電子印章采用了電子化規范管理模式,用章需授權,使用有記錄,清晰透明,可追溯,并且作為專業可靠的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在簽章過程中,平臺通過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手段,對合同簽署過程及數據進行上鏈,并利用哈希值加密固化,確保了簽署的合同證據保全,可追溯,不被篡改,保障合同的完整性與原始性。
隨著數字化經濟的深入發展,電子印章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覆蓋到淮安等地金融、政務、人力資源、電子商務等各個行業領域,未來,電子印章必將是主流簽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