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簽約無小事,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釀成大錯。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有很多公司在合同上已經遭受了慘痛的教訓,損失一些錢可能還是小事,后面的連帶責任,可不是那么好承擔的。
這不,某基建類上市公司,在一個項目中上億元的工程款不翼而飛,而經查才知道原來是合同惹出來的禍。到底怎么回事呢?接下來一起聊聊這檔子事。
事發經過
前幾年,某基建類上市公司突然暴雷,原因是他們在一個項目中的6.8億元工程款不翼而飛。
事件的導火索還是源自一車異常的C60混凝土。在項目施工時,監理人員發現澆筑強度不達標,便順著質檢報告追差到了供應商資質文件,結果竟意外的解開了這個用紙質合同編織的“驚天騙局”,他們發現項目總承包方提交的《主材采購合同》備案章,與上市公司工商檔案中的印章存在1.2毫米的徑向偏差,這就很說明問題了,很可能這份合同上的章是偽造的。
事情到這里,已經不是他們能兜得住的了,于是他們立馬選擇報案。經證監會專項核查發現,該項目部私刻的30枚印章,竟在四年間偽造出整套工程合同鏈,將上市公司拖入債務深淵。
法院審理
接到案件后,法院進行了細致的審理,在對合同的司法鑒定過程中發現:
1、5份關鍵合同顯示2022年3月加蓋印章,但工商系統顯示該版印章2022年6月才完成備案。這3個月空窗期間,就是該項目部在搞事了。
2、原子熒光檢測發現印油成分與上市公司采購批次不符,推斷私刻印章至少更換過3次印泥。這說明合同上的蓋章,存在很大問題。
3、17份驗收單上的“項目經理”簽名,經動力學分析系同一人筆跡。這就說明原本的17人簽名,變成了一個人,這不妥妥的造假么。
更令人震驚的是,犯罪團伙利用紙質合同特性,玩起了“移花接木”的把戲:將真實工程合同中的簽字頁掃描后PS到虛假采購合同,再用高仿印章覆蓋原騎縫章。這種“真簽字+假合同+假印章”的復合型造假,讓肉眼核驗完全失效。
這也難怪對方在簽合同的時候,竟然沒有發現合同的問題,一般人很難發現問題。
法院判決
最終,法院對各人員進行了判決:
1、確認涉案的83份工程合同均屬無效;
2、主犯李某犯合同詐騙罪、偽造公司印章罪,判處無期徒刑;
3、追繳的1.2億元贓款優先償還農民工工資,其余5.6億元損失由上市公司自行承擔
4、駁回要求銀行承擔驗印責任的訴訟請求,因現行《票據法》未規定商業銀行需比對工商備案印章
這么一來,這家公司因為合同問題,需要承擔5.6億的巨額損失,這直接導致公司的資金鏈出現嚴重危機,這些錢要賺回來,即使是行情好也得一些年頭。
所以說,一份合同毀掉一個公司,這絕不是開玩笑的。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在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動手腳,如果你沒有細致的審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沒有進行嚴密的監管,很可能就發生這樣的事情,在錢被挪用消耗了之后都不知道,等到發現了除了將犯罪分子送進監獄,實際的金錢損失很難追回。
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孤例,以前就發生過很多。隨著技術的發展,當傳統驗印手段集體失效時,電子合同正構建起智能防御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方法,可以從多方面保證合同簽約安全,對比紙質合同簽約,會更加的安全可靠。
1、身份認證
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接入國家級CA認證機構,對合同訂立雙方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并采用多重身份驗證手段,如人臉識別技術、銀行卡要素等,進一步確保電子簽名為本人專有,保證簽署雙方身份真實有效,杜絕冒簽、代簽等。
2、電子印章與數字簽名技術
電子印章采用數字簽名和時間戳等先進技術,確保電子印章的真實性和唯一性。數字簽名技術確保電子合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合同內容被篡改或冒名簽署。時間戳技術,確保電子合同簽署時間的準確性和唯一性,防止合同被篡改或重復使用。
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在進行電子簽約時,一眼就能知道原本的合同是否被篡改,簽約時也就更安全可靠。
3、印章管理
電子合同簽約時,企業可以通過后臺控制每個電子印章的使用權限,所有用章申請必須經過法人或其他相關管理人員嚴格的審核和授權。并且記錄每個印章的使用情況,包括用章人、用印文件、用印時間等操作信息,便于在發生糾紛時進行追溯和查證。
4、加密與存儲安全
通過數據加密,在電子合同的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采用高級加密技術,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對電子合同進行分布式存儲,確保合同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
合同簽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特別是涉及到重大項目的時候,一定要做詳盡的調查,無論紙質合同簽約還是電子合同簽約,都應當細致的排查簽約過程中的風險,這樣才能確保你的簽約更加安全,讓項目合作更加順利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