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某生物科技公司遭遇“幽靈合同”陷阱——一伙人偽造其董事長簽名及公章,與某機構簽訂了價值8000萬的基因試劑采購協議。當該機構拿著蓋有“紅章”的合同索要貨物時,企業才發現公章系3D打印仿制。
更魔幻的是,事情鬧到法院之后,法院最終判定企業因“未建立電子化印章管理系統”,需承擔25%的過錯責任,因此需要給該機構賠償2000萬賠償金,這讓本打算在科創板沖刺的公司,計劃瞬間破產,一夜回到解放前。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該生物科技明明什么都沒做,還要承擔2000萬的賠償?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事件經過
2024年3月,某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正處于科創板IPO的關鍵階段,卻突遭“致命一擊”。一詐騙團伙通過非法渠道獲取企業高管信息,使用納米級3D打印技術偽造公司公章及董事長簽名,與某醫療機構簽訂了一份價值8000萬元的“基因檢測試劑盒獨家采購協議”。
詐騙分子利用紙質合同簽署流程漏洞,在合同騎縫章處進行精密替換,將關鍵條款中的“樣品試用”改為“批量采購”,并偽造了全套生物試劑資質文件。該機構在簽訂合同時,并沒有發現貓膩,因此在合同簽訂之后,就按“合同”約定支付30%預付款。
可是付款之后,發現A公司遲遲沒動,后來在催貨好幾次無果時,才發現A公司從未生產過相關產品,遂向仲裁機構提起訴訟。
司法鑒定
經國家司法鑒定中心檢測,偽造公章與真章僅存在0.08毫米的筆畫缺口差異,需借助200倍顯微鏡才能識別。肉眼根本無法察覺公章被人動了手腳。更令人震驚的是,詐騙團伙采用溫感變色防偽油墨技術,使偽造印章在遇熱時呈現與真章一致的色彩變化,成功騙過銀行及合作方的初審核驗。
經過一系列的“精心設計”,成功“坑到”了該醫療機構的2000多萬預付款。
法庭審判
2024年12月,法院審理認為,該公司未按要求規范管理印章,且未能舉證已盡到“生物醫藥行業特殊注意義務”,無法排除內部人員涉案嫌疑,最終判定企業承擔25%過錯責任,賠償損失2000萬元。
如今,在技術的發展下,傳統的紙質合同簽約越來越難以應對復雜的簽署場景,合同文件很容易就被科技的力量動手腳,最終導致產生重大損失。
困局一:防偽技術跟不上“造假科技”
如今偽造團伙配備納米級3D雕刻機和AI筆跡模擬系統,能批量生產“量子級復刻”印章,一般人很難發現造假行為,等到事發后,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困局二:證據鏈像“破碎的拼圖”
此前,某醫療集團的融資糾紛案就暴露出致命問題,雖然會議室監控顯示簽約過程,但當對方律師質疑“簽字時紙張是否被調包”時,企業竟無法自證。無法自證,就可能在糾紛中處于不利地位,導致最后擔責。
困局三:時間差成犯罪“黃金窗口”
紙質合同司法鑒定存在平均41天的空檔期,但是一些違法團隊,可以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在7天內完成偽造、簽約、放款、資金分解四步操作。等對方察覺異常時,錢可能早已被卷跑,很難將錢款追回。
電子合同:給商業合作穿上“防彈衣”
當造假技術跑贏防偽科技時,電子合同正用三重防護構筑數字護城河:
1、量子級身份鎖
融合虹膜識別+聲紋驗證+公安部人臉庫實時比對等技術手段,可以核驗簽署人的身份,有效防止冒簽、代簽,從源頭上杜絕簽約風險。
2、時間晶體存證術
某跨國并購案中,電子合同平臺將189頁協議的每次翻頁、每處劃線修改實時上鏈。當對方試圖抵賴“未閱讀補充條款”時,司法調取的0.001秒級操作軌跡直接戳破謊言——這種“上帝視角”存證讓證據鏈再無死角。
3、風險預警
使用電子合同簽約,在簽約流程當中如果檢測到異常,相關人員可以及時的介入處理。一些技術能力雄厚的公司,甚至可以開發電子合同報警系統,在遇到異常時自動觸發報警并瞬時凍結合同,將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電子合同簽約不僅是更加高效的簽約方式,在簽約安全防護上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如今更是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印證。2024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電子合同推廣令》明確要求:2025年底前,政府采購、金融借貸等領域電子合同使用率需超90%。
因此,對于我們大家伙來說,電子合同簽約是降低簽約風險的一大“法寶”,應當趕快行動起來,讓自己的每一筆簽約都更加的安全有保證,順心順利的進行每一筆業務的簽署,讓生意更加放心的履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