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辦公時代,電子合同應用日益廣泛,很多人都已經在使用電子合同簽約,甚至很多地方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推動電子合同簽約更深入的使用。
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畢竟不同于傳統的紙質合同簽約,初次使用起來會比較的陌生。因此,在電子勞動合同簽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常見的問題呢?接下來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從法律效力、技術合規、數據安全等維度,深度解析電子合同常見疑問,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使用電子合同簽約。
一、數字文件≠電子合同
法律意義上的電子勞動合同,需滿足三重核心要件:
1、通過CA認證電子簽名技術確保身份真實性
2、部署區塊鏈存證實現內容防篡改
3、符合《電子簽名法》關于"可靠電子簽名"的法定標準
二、簽署平臺選擇有講究
根據人社部《電子勞動合同訂立指引》,合規平臺需具備:
1、多因子身份認證(人臉識別+動態驗證碼)
2、符合國密標準的電子簽章系統
3、通過等保三級測評的數據防護體系
三、數據安全與隱私邊界
合法合規的電子合同數據保存期限不少于勞動合同終止后2年。同時,《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平臺必須獲得勞動者單獨同意,方可使用敏感信息。建議企業在簽署時明確數據使用范圍,避免法律爭議。
四、離職后的合同終止規則
電子勞動合同與紙質合同具有同等終止效力。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4條,當出現勞動合同期滿、勞動者退休等法定終止情形時,企業應在系統中及時操作合同終止,同步更新勞動用工備案信息。
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簽盾致力于為企業、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覆蓋30多個行業、超過100個細分領域。
掌握電子合同法律效力邊界,選擇合規簽署平臺,厘清數據權責,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修課。在效率與合規的天平上,唯有法治思維才能確保行穩致遠。